评价结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在对企业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基础上,对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分析和评价以及对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卫生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如下评价结论:
1 风险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的规定,用人单位为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项目。
2 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
用人单位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生产场地布置合理紧凑,并做到有毒与低毒的场所分开,高噪声场所与低噪声场所分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用人单位生产装置布局合理,流程顺畅;在设备布局上,依据生产工艺需要,紧凑布置,层次分明,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
3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本次评价检测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棉尘、噪声、高温、工频电场。
根据现场调查及检测结果分析,本项目关键控制点为清花、梳棉岗位,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棉尘、噪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是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是不需关注,只是在职业病防护措施正常运转,个人防护用品佩戴到位的情况下,非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较小。
今后正常生产仍要加强对生产设备和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检查和维修保养,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整改和完善,使工作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持续保持低水平,并能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用人单位对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防尘措施主要采取了通风除尘、加湿等措施;防噪声主要采取了选用低噪声设备、隔离操作等措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这些职业病防护措施的采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本次检测结果表明生产车间各岗位棉尘均符合要求,说明目前设置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有效。
5 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生产工人在作业过程中接触棉尘、噪声等,现场检查发现用人单位为作业人员配备了防护用品,符合GBZ1-2010的要求。
6 建筑卫生学
通过对用人单位建筑物朝向、采光、照明、通风、地面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建筑卫生学方面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7 辅助用室
用人单位设置更衣室、厕所、食堂、浴室等辅助用室的设置情况,情况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8 应急救援及演练情况
用人单位不涉及到易发生急性中毒、化学性灼伤的场所,纱线车间办公室设置了急救药箱,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标准》和《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完善工程防护措施规范》要求。
9 职业卫生管理
用人单位设有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开展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但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体检、职业卫生告知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要求。
10 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已建立了职业健康检查制度,2017年委托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泰州妇产医院对在岗部分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80.5%,但因前期认识不足未针对岗前及离岗员工进行体检,且发现的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相关异常未组织职业卫生专科门诊复查,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基本符合GBZ188-2014的要求。
项目
|
判断
|
存在问题简要说明
|
1.总体布局
|
符合
|
/
|
2.设备布局
|
符合
|
/
|
3.建筑卫生学
|
符合
|
/
|
4.职业病危害因素
|
符合
|
/
|
5.职业病防护设施
|
符合
|
/
|
6.应急救援设施
|
基本符合
|
/
|
7.职业健康监护
|
基本符合
|
岗前体检不规范;未进行离岗员工进行体检
|
8.个人防护用品
|
符合
|
/
|
9.辅助用室
|
符合
|
/
|
10.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
|
符合
|
/
|
11.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基本符合
|
制定了职业卫生制度,但落实情况不理想
|
12.职业病危害告知
|
基本符合
|
告知及警示标识设置不全。
|
13.职业卫生培训
|
基本符合
|
/
|
14.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
不符合
|
未申报
|
15.既往职业卫生评价建议落实情况
|
/
|
/
|
综上所述,本报告书认为:泰州裕信纺织有限公司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了一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护措施降低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本评价报告认为用人单位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基本能够满足国家和地方针对职业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对于不足之处,用人单位应根据本评价报告第13章节提出的各项建议措施加以完善,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目的。
建议:
在对企业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生产阶段存在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防护措施
预防性建议:
(1)防尘
①企业注意设备的更新、改造,淘汰陈旧设备,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或密闭隔离操作,减少操作人员与粉尘的直接接触;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和设备,尽量降低工作场所粉尘的浓度。如在前纺工段,将敞开式的抓棉机更换为开清棉联合机,减少操作人员接触粉尘的机会;或清梳联合机,实行密闭化生产。
②建议企业及时清扫工作场所,清除积尘,但不得使用压缩空气吹扫车间地面、机械设备、建筑构件等表面的积尘,宜采用真空吸尘装置。
③注重工人在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企业应为劳动者配备阻尘率和透气率高、与面对的密合性好、重量轻、不影响工人视野及操作的过滤式防尘口罩。建议定期检查、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确保个人防护用品有效使用;应对工人开展相关职业卫生知识方面的培训,让工人了解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危害后果和严重性,并指导工人正确佩戴相关的个人防护用品;可制订有关制度并切实执行,以督促工人在正常生产、装卸料操作以及检维修过程中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④对通风除尘设施应定期检修、维修,保证设备运行正常,防止因防护设施损坏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
(2)防噪声
①针对噪声作业岗位,尽可能采取减振、消声、吸声等工程措施,如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内表面;在噪声较大的设备处加设吸声降噪装置或隔声板;降低机械设备布置的密度;将设备隔开设置,设置机械手操作,减少工人接触时间。
②为劳动者配备有足够声衰减值、佩戴舒适的护耳器(防噪耳塞或耳罩),并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护耳器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听力保护应按照卫生部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文件《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执行。
③建议企业对长期接触高噪声强度的岗位工人实行定期轮换,并尽量降低工人在高噪声设备的停留时间,以降低噪声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④劳动者进入噪声工作场所时,应遵守操作规程,首先佩戴护耳器,并正确使用。不佩戴者不得进入噪声工作场所。
(3)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及告知
整改性建议:
①建议企业完善职业卫生警示标识。
②建议用人单位在设置的职业卫生公告栏,增加公布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操作规程、检测结果等。
13.3 应急救援措施
预防性建议:
①建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按照GBZ1-2010附录A.12完善急救箱,急救箱内容可参考表A.4。药品需及时更换,保证其在有效期内;
②定期对各种应急救援设施进行有效性检查,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
(4) 个人防护用品
整改性建议:
①建议企业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尤其是针对纱线车间各岗位应配备合格有效的防尘口罩(建议参考3M 9002V防尘口罩或3000系列防护面罩配3701CN颗粒物滤棉);同时根据检测结果生产车间均为噪声作业岗位建议配备个人护耳器,其中噪声实测最高细纱岗位噪声等效声级值接近85dB(A),理论需降噪至80dB(A),根据3M产品手册1110子弹型带线耳塞SNR值为31dB,理论上均能满足防噪要求。
②建议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采购、配发,并培训督促员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5) 职业卫生管理
持续改进性建议:
①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检测与评价,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检测、评价结果定期向所在地安全监督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泰州裕信纺织有限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对有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对重点场所的有害物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时定点监测,以掌握在正常生产情况或不同生产条件下,现场空气中化学物浓度的变化,以作为改进现场的根据,并可积累资料。如一旦发生事故,可为判断情况提供必要的数据。
②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工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安监局发布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委托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接触各类毒物、噪声等作业工人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按《职业病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中已确定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对接毒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对上岗前和在岗中的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后,发现有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③完善劳动合同,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④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并不得擅自拆除和停止使用。对生产设备也应建立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制度,保证各生产设备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发生泄漏事故。督促现场作业人员合理佩戴防护用品,避免少戴或佩戴不正确。
⑤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全面掌握本装置危险环境、危害作业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包括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高温中暑应急救援预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定期演习应急救援预案,并作好详细的记录。
⑥加强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工作。告知劳动者上岗操作时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握正确使用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和职业中毒现场自救、互救的抢救方法,开展群防群治,增加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作好职业卫生培训记录。
⑦为了落实评价报告所提出的各种防护措施,应加强防护设施的检查和维修保养,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使工作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
(6)职业健康监护
持续改进性建议:
①建议用人单位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的要求,对接触有害因素的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岗前、在岗期间、离岗职业健康检查。针对发现的与接触危害因素相关异常及时进行复查并按照体检机构意见进行处置。
②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的规定进行,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③根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内容根据各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体检内容及周期,参考《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及咨询体检机构进行确定。
|